内容详情
返回该版首页

从“会避险”到“能自救” 让安全教育“活”起来

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,近日,如皋市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“沉浸式”防灾减灾综合演练,帮助孩子们在实践中实现从“掌握逃生技能”到“拥有生存能力”的跨越升级。

当天上午10时整,模拟地震警报骤然拉响,教学楼内瞬间进入紧急状态。学生们迅速蜷身钻入课桌下,双手护住头部,全程仅用5秒完成标准避险动作。1分钟后,位于教学楼最高层的六年级13个班沿3条逃生路线快速疏散至操场。3分钟不到,1000余名师生全员抵达安全区域。

“这样的演练活动不止在今天进行,每个月都会分年级、按不同的主题有序开展。”该校副校长朱圣宏介绍说,“学校注重在常态化的演练实践中,提升所有学生的防灾减灾、自救互救能力。”

以六年级为主的撤离演练后,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安全游戏与急救教学同步展开。教室内,高年级同学进行自救互救竞赛,他们有的三人一组用绷带模拟创伤包扎,有的依次跪在人体模型前练习心肺复苏,有的团结协作用校服和队旗旗杆自制担架运送“伤员”。一、二年级小朋友则在参与“安全大闯关”,他们需正确回答避险知识才能前进,在纸杯和贴纸组装的“熊熊烈火”前接力控制火势,通过“重叠交错的虚拟火墙”体验浓烟热浪下的逃生难度,获得“消防知识小能手”勋章。

“当灾难突然来临,我们可能来不及做出很完美的反应。仅仅有安全意识还不够,还需要具备系统的应急能力。一次次的演练提升了我们的自救与互救能力。”参与急救演练的五年级学生汪昱竹说道。“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,他们掌握的技能比我们少,如果面临险境,他们能力不足,就需要我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们。”张申悦因心肺复苏完成得十分标准获得“小能手”勋章,她告诉记者,自己会把积累的知识分享给家人朋友,共同撑起生命安全保护伞。

实验小学的生动实践,是我市中小学防灾教育转变的缩影。从2018年单纯演练疏散,到如今分龄设计课程,通过“演练+游戏+实践”的三维模式,让孩子从“怕危险”到“会避险”,再到“能自救互救”,安全教育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

□融媒体记者乔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