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车上“小广告”暗藏什么陷阱?
近日,有不少市民在“一帮到底”平台反映,经常早上开车门时发现,后视镜被粘贴“涉黄小广告”,这些街头“牛皮癣”污染城市形象的同时,是否暗藏“陷阱”?
车身“小广告”市民不胜其烦
四月以来,城区多条道路旁的汽车频繁被贴“涉黄小广告”,记者走访街头,多位市民表达了不满与担忧:“每天送孩子上学都能看到,内容露骨,孩子问妈妈这是什么,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释,太影响市容了!”“贴纸黏性特别强,清理起来很麻烦,用了半瓶清洁剂才弄掉。扫码手机会不会中毒,手机被监控了怎么办?”
不少市民反映,小广告凌晨“上岗”、清晨“泛滥”,不仅破坏城市文明形象,更让家长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。而扫码后的潜在风险,更让大家忧心忡忡。
“涉黄广告”实为“诈骗引流”
据了解,市公安局也接到了类似报警电话,前不久,他们就成功破获了一起利用在车身张贴“涉黄小广告”为电信网络诈骗引流的案件。如城中心派出所民警何浩介绍:“这些广告绝非简单的涉黄信息,而是诈骗团伙的‘引流工具’。我们通过技术侦查和实地摸排锁定了4名流窜作案的嫌疑人,并果断出击。”
目前,该4人已被行政拘留。涉黄小卡片贴到后视镜上面之后,一些群众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其他目的去查看,一旦扫进去就是一个电诈的APP,诱导人们去下载,然后以充值会员或者缴纳保证金为由,对群众实施诈骗。团伙里面有负责专门张贴小广告,也有负责结账、提供打印的,分工比较明确。
“高薪兼职”沦为诈骗“帮凶”
据嫌疑人宫某交代,在车上贴小广告比原来工作薪酬高很多。同时被抓获的吴某、张某、肖某三人,也跟宫某一样,都是在兼职群中找到的这份“高薪工作”。即使知道是在为诈骗团伙“打工”,他们依然顶风作案,流窜江苏、浙江等地深夜张贴“涉黄小广告”。
江苏敏政(南通)律师事务所律师冒萍萍表示:“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,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仍为其提供帮助的,构成帮信罪。本案中,嫌疑人即便未直接参与诈骗,但其张贴广告的行为为诈骗团伙提供了关键引流渠道,已涉嫌违法。”
扫码“三重险”市民如何防范
据数据统计显示,2023年全国“帮信罪”起诉人数14.7万人,2024年起诉人数为82592人,其中不少人因“兼职贴广告”“卖卡”等涉案。江苏敏政(南通)律师事务所律师冒萍萍指出,市民若随意扫码可能面临信息被窃取、资金损失、违反法律等三重风险:诈骗APP会以“注册会员”为名,要求开启手机敏感权限,窃取用户隐私后实施精准诈骗;多数诈骗平台以“小额充值试玩”诱骗用户付款,一旦上钩,便以“账户冻结”“流水不足”等理由要求大额转账,资金往往迅速转移至“跑分”账户,难以追回;若市民明知广告涉黄涉诈仍帮忙传播,可能因“共同违法”被追责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传播淫秽物品可处10日以下拘留。而帮助诈骗引流,情节严重者可能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同时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任何“轻松高薪”的兼职都需警惕,尤其是凌晨作业、要求“回避监控”的工作,极可能涉及违法。
如皋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提醒:小广告藏大隐患,不轻信、不扫码、快举报,举报热线0513-110。在车身张贴“涉黄小广告”既是城市文明的“污点”,更是诈骗犯罪的“帮凶”。从市民的深恶痛绝,到警方的雷霆打击,再到法律的严厉追责,这场与“黄赌诈”的较量需要全民参与。拒绝猎奇心理,远离“陷阱”,才能守住钱包安全,若您发现类似线索,请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!
□融媒体记者李园园 金 潇
王鲁萍 章砺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