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如皋的革命斗争始终处于全国的前阵
——读如皋红色革命史有感
□吴道健
根据组织的安排,我有幸成为如皋红十四军(新四军)研究会的一员,认真阅读《中共如皋地方史》《回忆红十四军》等文献资料,最初的印象就是,如皋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,始终处于全国红色浪潮中的前阵。
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,如皋就处于全国的前阵。全国最早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刊物是陈独秀主编的《新青年》,以它为代表的一批进步刊物催生了1919年的“五四运动”。受此影响,如皋于1919年秋冬之间,由陈问涛、管劲丞和周南院创办的旬刊《新心》,以其“打破旧思想、批评旧社会、灌输新思想、提倡新文学”的宗旨,积极呼应“五四运动”。《新心》的创刊发行,遭到如皋商会会长沙元炳、姚祖诏、宗孝忱等守旧人士的反对和围剿,形成“商学之争”,惊动省府和全国。(参见《如皋新文学发轫之劫》)
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,如皋进步青年陆续创刊了《平民声》《晨钟》《潮桥青年》等刊物,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革命思想。一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县,竟有这么多的进步刊物,全国罕见!正是在这些进步期刊的宣传发动影响之下,1926年2月,如皋就兴起了农民运动,并成立第一个农民协会,高峰时期全县建有90多个农民协会,入会农民达1万余人。当年9月,中共如皋独立支部在江安鄂家埭小学成立。从此,如皋人民有了自己的共产党组织。
土地革命时期也是如此。八一南昌起义之后,中共如皋县委根据中央提出的开展武装斗争的总方针,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,取得反“清党”斗争的胜利,特别是1928年发起的“五一”农民起义只比秋收起义晚11个月。这次农民起义威震大江南北,虽因地处平原地区,没有崇山峻岭可倚,上万人的队伍难以隐蔽斗争,遭到反动政权的残酷镇压,但革命的火种没有熄灭,利用五一农民起义期间隐藏的枪支,次年4月在镇涛(现薛窑)建立了红军游击队,对外号称“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”,加上之后在西乡江安等地也建立的红军游击队,逐步发展为如泰工农红军、红十四军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如泰地区成为我党领导的最早的平原根据地,并且是地处白色恐怖中心地带的根据地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如皋人民迅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。在1938年如皋沦陷的那年岁末,中共江北特委、苏北特委就在这里开展活动,领导如皋地区的革命斗争。1940年7月新四军北上东进,抵达如皋地区之后,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——如皋县政府和中共如皋中心县委。因抗战需要,继而建立如西县委和如西县政府,苏中三地委、三专署和三分区领导机关也长期在如皋西部地区驻扎,这里成为楔入日伪政权中心地带的抗日根据地,被誉为“苏中小延安”。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一旅健儿,在高明庄抗击日军加藤部,创新四军东进后大规模歼敌战例。后又开展“二五”减租,实行新乡制,建立统一战线,先后取得三次大规模围攻伪据点和反“清乡”斗争的胜利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如皋城成为苏皖边区政府第一专员公署首府。如皋青年踊跃参军,如皋人民积极支前,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华中野战军发起的苏中战役,为“七战七捷”的伟大胜利做出了有力贡献。在此后的南线坚持斗争中,数以万计的如皋子弟,为革命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,直至如皋彻底解放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如皋地方武装先后数次以连、营、团为单位,编入主力部队,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。
纵观以上历史,如皋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中,与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基本同时,有的最多后延半年时间。与全国的革命形势相比,始终处于前锋和头阵,具有一定实践与引导作用。特别是对平原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否具有试验作用,有待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