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古镇白蒲 街巷纵横
□陈曦霞
白蒲古镇,历史悠久,古街古巷,纵横交错,有市大街、东街、西街、秀才巷、史家巷、驷马桥巷等。
市大街位于蒲涛路东侧,西依傍官河,南北走向,亦称为宋街,是白蒲古时的中心大街,现存部分400多米,宽4米多,花岗岩麻石板铺设,石板上刻有各种吉祥图纹,两侧铺有小石板。大街两边各式店面,青砖小瓦,砖木结构,鳞次栉比,不下数百家,经销杂货、百货、粮油、瓷器、金银等。店面房与生活、生产用房相连,俗称“连家店”或“前店后坊”,集商家、住家于一体。大些的商家建有两层小楼,上层临街开窗,可观街赏景。一些店铺门面依然是活动木门。街上还有大量老建筑,包括上真殿遗址、裕源昌木楼、顾氏私塾等。
史家巷位于市大街北段西侧,南北走向,长约160米,宽约3米。巷两侧多为深院大宅。大宅门楼有多层砖雕、木雕装饰。“门堂”设屏门,两侧有耳房,绕过影壁进入天井,两侧设有小花坛或放置四季常绿的花木盆景。天井向里为一进三堂砖木结构主建筑。廊房留有精雕细刻装饰的走廊。附近的驷马桥,巷长170米、宽2米,为南北走向石板路。据清《白蒲镇志》记载,白蒲东郊有河道相隔,人们去镇区都要绕道而行,非常不便。镇人吴帜先倡议并带头捐款建桥。不久,吴家家道中落,经济困危,但吴帜先恪守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”之古训,力排众议,团结乡亲,全力以赴,终将桥梁建成。人们为纪念吴帜先,遂取“驷马”二字为桥名。后来河道淤塞,桥不复存在,人们仍将桥旁形成的长巷敬称为“驷马桥巷”。
附近的井儿口巷全长225米,宽约2.5米,为南北向石板路。清朝后期,附近居民常受流寇海盗骚扰,难以安居。在镇德星门西有一口井,井旁张姓人家生有一子,因在井旁出生即取名井儿。井儿成年后身强力壮,性情豪放,又习兵器,集合附近一帮穷兄弟,专打流寇海盗。时间一长,名声大振,平民百姓愿与其居住在一起,井儿也称“天下穷人是一家”,对大家多有接济庇护。井儿口巷由此得名。
秀才巷与市大街比邻,相得益彰,是古镇历史文化最好的见证。秀才巷南北走向,长187米,宽约3米,花岗岩石板路,平坦坚实,历久不损。长巷两侧深院多为书香门第。当年蒲塘子弟黎明即起,书声琅琅,既昏不辍,秉烛夜读,不远处官河边的纤夫每至此地,总爱侧耳聆听。这里的蒲塘子弟“或历试而冠其曹,或连举而魁其榜”,科场屡试屡中,故人们将此巷称为秀才巷。秀才巷里有众多明、清建筑,古朴典雅,华美庄重。其中建于明代距今近600年的双堂屋里别有洞天,有堂屋、厨房、耳房、天井等。岁月行笔留下痕迹,双堂屋门前的青石板被脚步磨砺得凹凸不平,现出罕见的石纹。
秀才巷里还有几条横向小巷。中段东侧佛氽桥巷,为秀才巷连接井儿口巷的东西向重要通道,长56米,宽约2.3米,因近有佛氽桥而得名。西侧南魁星楼巷,与市大街、秀才巷呈“H”形。因南、北镇区各建有魁星楼,故此巷又被称为南魁星楼巷。南魁星楼巷长80余米,宽约2.8米,花岗岩麻石板铺地。巷里木楼中塑有魁星像,古时白蒲镇民叩拜魁星,祈求学子科举中榜。充满着神奇色彩。
故事,历史,文化,白蒲古街古巷浸润在这六个方块字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