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南唐县衙甬道遗址考述(上)
□彭伟
《如皋县志》所示《县署图》
2022年7月,如皋复建中山钟楼,意外发现如皋县衙甬道遗址。遗址位于如皋县政府旧址,今中山路与海阳路交叉口附近。现存南唐、北宋甬道为青砖铺筑,其上叠压旧房遗址两处,踏道、院落、排水沟遗址各一处。旧房遗址距离地表约0.6—0.7米,一处残存砖基尚有五层,底部两层为薄砖铺成。另一处可见遗迹七层,包含黏土、青砖等。踏道遗迹距离地表约有1.05米,南北长约2米,为竖砖横排,中间稍有凸起。院落遗址为“人”字形,共有红杉木老木桩36根,颇具规模。排水沟遗迹距离地表约有1米,顶部砖头封盖,两侧及底部均为青砖。甬道为条形状,南北长约9米,东西宽约4米,低于地面约1.5米,总面积约36平方米。
经专家鉴定,甬道为谯楼通往仪门的砖路,位于县衙中轴线上,北侧相连正堂。嘉靖本《如皋县志·卷一·县治图》绘有:谯楼位于县治南侧中心,两侧有申明亭、二烈祠、旌善厅等建筑。从谯楼往北,一路沿甬道,先到仪门,再达戒石、正堂、后堂、知县宅。甬道两侧,建有土地祠、典史宅等建筑。又观嘉庆本《如皋县志·卷三·县署图》,布局几近如前,明清两代甬道一直于此,不过后图未标谯楼,原本两层的谯楼,仅绘一层长门。
遗址位于县衙谯楼处,兹将相关历史简述如下。参阅乾隆本、嘉庆本《如皋县志·卷三·建置志》,如皋县治始建无考,重修于南唐保大十年。宋庆历年间,如皋知县许元始修正厅、谯门(谯楼)。许元(989—1057),字子春,宣州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许逖子,以孝谨闻名于乡里。后以荫补官,历仕国子监博士、三门发运判官、江淮两浙荆湖发运判官,后主治扬州、越州、泰州。许元时为名人,他的女儿许配给滕子京儿子。他还是范仲淹、王安石、欧阳修的好友。可惜,谯门毁于元末兵燹。明初洪武年间,知县宗行简重建谯门。明嘉靖十年,知县吴宗元修葺谯门。他的撰文被后人缩写为《葺谯门记略》:
皋邑虽邈旷,居民户仅逾五千,俗朴鄙俭质:畏官法,不为诬讼;宁死饥寒,不为盗贼,于扬属县称易治。县无城郭,独治门有楼,效城制。又以岁久敝坏,历兹土者去来不常,且嫌科罚名重改作,莫见省视者。余初来皋,入县门,谓门谨出入,楼设钟鼓司晨,夜时守望,于公私有三赖焉。即欲撤而新之,哀民之贫,不敢费;惜民之力,不敢扰,仍旧而已。兹积甓瓦,储楹桷,逾年乃新谯门。楼成,因叹门谨出人,岂独为攘窃禁防计哉?庶几行苞苴、通请谒者,亦视阈而次且焉。楼亦不独以时守望,高明洞达之际,政暇一登览焉,或者可以观察斯人之劳逸而为之所也。钟鼓分明,则吾侪有沉酣昏惰、兴居无节、政令不时者,将无发深省乎?则斯楼之助于官理多矣。因为记,勒诸石。
嘉靖本《如皋县志》所绘谯楼,正是吴宗元所葺。他从甬道登上谯楼远眺,可观百姓劳作休憩。如今,谯楼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。不过,甬道、谯楼旧址附近还有两口古井。北侧为一口唐井,内径约0.7米,深约3米,井砖为弧形灰砖长宽厚分别约25、12、3厘米。唐井周边出土唐宋瓷片多个。西侧为宋井,距地表约1.3米,内径0.8米,井深约6.5米。井边井里出土21张宣和牌、6个韩瓶及宋明清三代瓷片多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