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返回该版首页

圆仁入唐“新注脚”:运盐河如皋段徐家桥唐宋遗址(下)

□彭 伟

 

 

考古现场

 

关于如皋境内(含今如东等地)“掘沟”的发达景象,公元839年,圆仁入唐,其著经后人校注修订为中文本《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〉校注》(1992年花山文艺出版社),记载详实:

七月廿日 卯毕,到赤岸村。问土人,答云:“从此间行百廿里,有如皋镇。”暂行有堰,掘开坚壕,发去进堰,有如皋院。专知官未详所由,船行太迟,仍停水牛,更编三船以为一番。每番分水手七人令曳舫而去。暂行人疲,更亦长续系牛曳去。左右失谋,疲上益疲,多人难曳,系牛疾征。爰人皆云:“一牛之力即当百人矣!”比至午时,水路北岸杨柳相连。未时,到如皋茶店,暂停。掘沟北岸,店家相连。射手丈部贞名等从大使所来,云:“从此行半里,西头有镇家。大使、判官等居此,未向县家。大使、判官等闻赍信物来,为更向州,令装束船舫。”又云:“今日州使来,始宛生料。从先道新罗国使而与本国一处。而今年朝贡使称新罗国使,而相劳疏略。今大使等先来镇家,既定本国与新罗异隔远邈,即县州承知。”……

此处记载,除去记述那时“掘沟”岸边店家、杨柳相连的繁华美景,还提及另一件重要事宜。如皋地区,时为外国使团入境处之一。正是从圆仁入唐那年,日本、新罗两国使团,被要求分开等待入关。如皋的富裕,无疑得益于外国使团的到访,更得益于盐业的运输:

七月廿一日,卯时,大使以下共发去。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。专无阻隙。暂行未几,人家渐疏。先是镇家四围矣。大使相送三四里许,归向本镇。从镇家向县二百廿里。巳时,放却水牛,各分一船,指棹进行。绝无人家。申终,到延海乡延海村停宿。蚊虻甚多,辛苦罔极。半夜发行。盐官船积盐,或三四船,或四五船,双结续编,不绝数十里,相随而行。乍见难记,甚为大奇。

文末的记载,道出了圆仁的心声,他为如皋晚唐时期的繁华程度,感慨万千。20世纪50年代,哈佛大学学者埃德温·赖肖尔(教育家、历史学家)翻译出版《圆仁的入唐之旅》。据2021年5月11日《如皋日报》刊文《再读〈圆仁的入唐之旅〉》,赖肖尔也有同感。他抛弃日记中的轨迹,在第三章“日本大使在中国”第八节“从运河前往扬州”中,译评相关文字:①强调如皋镇的政治地位——边检重地,中日官员初次会面即在如皋。进入如皋,日方使团才算入关。②从“如皋段”中选出两个细节写入书中:①河中白鹅、白鸭成群,②如皋境内运盐河畔:“盐官船积盐,或三四船,或四五船,双结续编,不绝数十里,乍见难记,甚为大奇。”译文中采用Impressed greatly,强调日本人的“印象大大的深刻”。评论中又用“amazed”,强调日本人的“惊奇”心理。用词的肯定,行文的精确,如皋镇也深刻地印入了西方读者的心中。

如果说,《圆仁的入唐之旅》的面世,为圆仁入唐日记写下一份老注脚,将如皋介绍给西方读者;那么运盐河如皋段徐家桥唐宋遗址的发现,则为圆仁入唐日记写下一份新注脚,向世人佐证圆仁日记中如皋“掘沟”的繁荣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