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欧楷误入美术字小论(下)
□张宏元
一个书法家的成功,更多的还是苦在他的巧思经营,尤其在创造中突破重重迷雾,才会柳暗花明。欧阳询坐卧碑前三天三夜,领悟索靖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。欧阳询用他的痴迷和灵性感化上苍,下笔如神助。他的如此执着,使欧楷的法度成为唐代楷书的风标。
欧阳询的书法,从汉隶和晋楷转化演变。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中曾一度到北方,受北碑视觉的冲击,那些横空出世的硕大摩崖石刻,给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灵感。刻石的工匠们除了刻石技艺高超,还要懂书法。在书法线条中,用刀作笔,艺术加工,经过修饰,金石味浓浓。如此,欧阳询的审美任督二脉一下子被打通了。他有效地把悟得的结字规律展示出来,而成为唐楷第一人。欧阳询还着重书法理论的研究,理论与实践同步,成绩斐然。所撰《传授诀》等是他自己学书心得,至今都是书法理论的经典文献。其子欧阳通受父亲影响,精于楷书,书法得其父欧阳询的衣钵。父子的书法被书法史称之为“大小欧阳”。
欧楷以其惊艳的美一直夺人眼目。很多在书法艺术道路中求索的人,都喜欢把欧楷作为书法入门必修功课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学习欧楷的人都是在欧楷的外围做足功课,而忽视内核的东西。再加上千百年来,审美发生巨变。现代人做事,喜欢标准化,不喜欢多变,喜欢简单。搬到书法学习上,也就是很多人学习欧楷,依葫芦画瓢,从不从核心的尖端领域找问题,而是用减法去化解欧阳询的书法精髓,导致如今写的欧体有了很明显的美术字痕迹。欧阳询的楷书奇妙多变,现代人用直白、单一、机械的笔法,让欧楷的艺术性流失。欧阳询用一辈子的心血,通过多少代人打造的欧楷被现代人描摹成了美术字。这是书法的悲哀与无奈。
到了黄自元学欧楷的时代,黄自元只注重结构,他写的楷书有了美术字雏形。黄自元曾出版《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》,书法界认为其艺术性不高而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。减法的推广和广泛运用,成了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,很快风靡,也因为大家渐渐习惯接受,使馆阁体一度悄悄掀起,端庄过度,艺术性严重衰退。前些时,书坛质疑田楷,认为其缺少艺术性。田楷是从欧楷进化而来的,看似写得很规范标准,但和欧楷比相去甚远。田楷初看漂亮,入手简单,对普及书法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但要从书法的艺术角度,田楷容易钻进死胡同,一个个字缺少鲜活感,处处弥漫着印刷体中的美术字味。
当然我们今天只是用欧楷进行探讨的。其实现代人临颜楷、柳楷,其方法都差不多,但有些写的颜楷几乎成了鬼画符。尤其书坛的有些所谓名家们,如此楷书,不讲究笔法字法,不屑结构造型美学,仅凭一腔热血,怎么开心怎么写,误导新人。
如何重新写好楷书,从唐楷入手,用加法在唐楷的基础上保持其原有的艺术性,去除楷书的装饰性和美术化,给唐楷输血,让楷书艺术在我们这一代,鲜活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