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详情
古往“井”来话乡史(上)
玉涓井
□江茗
古邑如皋,古井甚多。据相关文保单位不完全统计,如皋拥有数百口古井。上溯唐朝,下迄民国,历朝历代的老井,散落屋前屋后,城中村里,见证下如皋古邑的历史变迁。
论及历史,“双胞井”的年龄已过千岁。这对唐井,位于如城街道大治街,原为广福寺生活用井。井衣长2米,宽0.8米,椭圆形井壁,原用带榫卯竖砖砌,长径1.4米,宽径0.8米,井深约10米。此井开有双孔,内径0.33米。两孔相距0.3米,左右对称,故名“双胞井”。本世纪初,由于旧城改造,“双胞井”被封于今石合泰东大门附近。
相比“双胞井”,另一口唐井“玉涓井”,素为如皋文人所喜。玉涓井,深约10米,原为唐时中禅寺生活用井。井壁原用榫卯竖砖圈砌。现存井栏系宋代遗物,呈圆鼓形,外径1.36米,内径0.66米,腹径0.75米,高0.45米。此栏为大理石质,外雕祥云凤凰等图案,十分精美。《如皋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图册》记载,“玉涓井”一名滥觞于明代冒氏族人的称呼。清初如皋籍进士许嗣隆为玉涓井撰文,录入乾隆本《如皋县志·卷二十二·名迹志中·井》:
盖闻沉精降液,九龄成甘醴之篇;喷玉飞瑶,德舆著醍醐之颂。味本天和,协太阴而化泽;气通地脉,体上善以流膏。维彼流泉,实是地德。是以华峰莲映,仙葩分玉井之光;瑶水花澄,石乳逼金茎之色。凡有灵源,不遗竹册;若称元液,悉载《水经》。况兹皋邑,实属广陵。为大夫射雉之乡,包罗河海;当公子捐金之地,襟带江湖。既称泽国,自有润下之基;相彼仙源,更在坎流之外。故琼井、潮井,分著其名;霞泉、露泉,各殊其号。惟玉涓之胜概,成东土之甘流。然而万事星移,百年云变,旁求故址,博采遗闻:景曾文昭之书屋,谁知隐玉之轩;考王学士之诗篇,徒咏桐阴之句……